www.CccpIsm.Com:【苏联主义网】 关于本站 联系站长

感受新政权三次见列宁——瞿秋白谈苏、俄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俄国顿时成为世界的焦点。

1920年冬,北京《晨报》公开招聘3位懂俄语的记者去苏俄。当时兼任上海《时事新报》驻北京外勤记者的孙九录向主持《晨报》笔政的三叔孙光圻推荐瞿秋白。瞿秋白对十月革命这一改变劳苦大众命运的运动充满了景仰,在得到推荐后,他毫不犹豫地搭上了赴俄的列车。当时他在外交部俄文专修馆学习俄语,只差两个月就将获得文凭、外交官职务和优厚的俸禄,但他放弃了这一切。

路遇土匪,走走停停,一个多月才到莫斯科1920年10月15日晚,瞿秋白到北京饭店,从苏俄远东共和国派驻中国的第一个使节优林那里取得了以《晨报》记者身份去莫斯科采访的签证。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派往莫斯科的总领事陈广平、副领事刘雯(守清)、领事郯炎等也获得签证。于是,瞿秋白、李宗武、俞颂华3名《晨报》记者便与3位政府领事同乘政府专列前往苏俄。

10月19日傍晚,车抵奉天(即今天的沈阳)。这里给瞿秋白的印象是,繁华壮丽的景象与北京不相上下,“却已经另一个世界似的,好像自己已经到了日本国境以内呢?”因为此时,蓄谋侵华的日军已在此地施加了广泛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10月20日,瞿秋白一行抵达哈尔滨,中东路经由满洲里进入俄国的各种手续都得在此办理。瞿秋白本以为办一下中转证就可以经由满洲里而跨上西伯利亚大铁道。不料此时正赶上苏维埃红军和白匪军发生激战,交通临时中断,他们在这里一呆就是50多天。

12月10日,瞿秋白一行终于踏上了中东路出境前的最后路程哈满线。临行前,他们买了几百斤面粉。此前,瞿秋白听说帝国主义对苏维埃政权进行武装干涉,国内生活极其贫困,莫斯科因此有“饿乡”之称。

13日,车到满洲里后,遭遇了白匪,开往赤塔的列车无法通行。碰巧的是,研究中东路通车问题的苏俄远东共和国交通部长沙都夫忽然生病,要立即返回赤塔。沙都夫同意将陈广平领事的政府专列挂在自己的专车上同往,因此瞿秋白意外地搭上12月16日的“便车”。

16日晚,风雪大作,气温急剧下降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列车在西伯利亚草原特有的“大烟炮”风雪弥天的夜间鸣笛前进。沿途到处是战争毁坏的遗迹。

石勒喀河上的大桥被谢苗诺夫匪帮捣毁,列车行驶在冰河中临时铺设的轨道上,只要坚冰裂开就没命了。列车在败坏的轨道上走走停停,不足400公里路程竟走了两天。

18日,瞿秋白终于踏上了苏俄领土赤塔。由于时局不稳,他在赤塔住了17天。经受白匪长达3年多扫荡刚刚获得解放的赤塔,居民没有足够的粮食,新成立的政府无法聚集食物供应市场,本来活跃的华侨市场也因东北“胡子”捣乱、交通断绝而日显萧条。瞿秋白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为凄凉的一个元旦。

1921年1月5日夜开始通车。6日列车开至梅佐夫站,7日瞿秋白一行抵达俄国西伯利亚版图上的交通枢纽伊尔库茨克,这是他们踏上的第一座苏俄大城市。

沿途荒凉、冷落,不堪入目。1月25日夜11点光景,瞿秋白一行终于到达了“震荡于资本主义飓风之中的孤岛”莫斯科。

生活艰难,有人吃死人肉

瞿秋白等3位东方记者的到来,苏俄政府给了他们最高的待遇。当时苏俄过着极其艰苦的军事共产主义生活,一切都实行配给制,尤其是食物,更是严格分配。即使瞿秋白一行是最高待遇,生活质量仍是无法想象。1月26日苏俄外交部给3位记者送来外交人民委员会公共食堂的“膳票”:早晨一杯豆咖啡,一方黑面包和几块糖。午餐和晚餐时不再发面包,只有一两碟菜和一杯豆咖啡。

早晨吃剩下的面包和糖须带回去。所供的菜大多是素的,偶有咸鱼,但很少有肉。食堂里不开午餐或晚餐的时候也遇到过。由于不了解情况,瞿秋白等3人一开始就遭遇尴尬。他回忆说:“我们头一天到食堂去早餐,看见人人吃完之后,把所剩下的面包、糖、牛油,或是用盒子装,或是用纸包起来,每个人都自己带回去。我们还笑他们真可谓穷极了。不想到午餐的时候,人人都有面包、糖、牛油,独我们3人没有,后来打听才晓得早晨所给的东西是整天的。”

本来就缺粮的俄国又碰上严重灾情。瞿秋白作为采访记者目睹了许多惊心动魄的场面:“一堆一堆饥疲不堪的老人幼童倒卧道旁,呻吟转侧。竟有饥饿难堪的农家,宁可举室自焚。还有吃死人肉的呢。”由于生活窘迫,瞿秋白到莫斯科不久就“有些小恙”,从1921年3月开始生病,到五六月间就严重到吐血,7月躺倒一个月。

瞿秋白进入苏俄时正处于苏俄向新经济政策过渡期。在这段时期,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人,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领导人民平定了各地叛乱,废除已不适应形势需要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人们生活水平短时间内大大提高。

1921年的五一劳动节,正巧与基督教复活节同一日,瞿秋白与朋友们狂欢了一整天。当晚,他兴奋地记录了经济改革后第一个节日的热闹气氛:“啊呀,恭喜恭喜,今天在我们这里吃过节饭。———你们正忙着做菜呢,我来帮你。

肉是市场上买的,新鲜哟。”瞿秋白感慨地说:“回忆二三月间,我们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

列宁说话沉着果断,每当他演讲时,桌椅上都站着人.6月22日至7月12日,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瞿秋白以记者身份参加了大会。列宁在会上作了关于俄共的策略报告。瞿秋白被苏俄革命热火朝天的气氛深深感染。他对当时列宁的讲话做了详细描述:“列宁的德、法语非常流利,谈话时沉着果断,演说时绝没有大学教授的态度。有一次在走廊上略谈几句,他给我几篇东方问题材料,公事匆忙,略略道歉就散了。”他还写道:“每逢列宁演说,台前拥挤不堪,椅上、桌上都站着人,电气照相灯开时,列宁伟大的身影投射在共产国际‘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标语题词上。”

11月7日,瞿秋白参加了莫斯科第三电力劳工工厂举行的十月革命四周年庆祝会,列宁出席了这次大会并登台演说。瞿秋白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工人群众的眼光,万众一心,都注射在列宁身上。大家用心尽力听着演说,一字不肯放过。列宁说时,用极明显的比喻,证明苏维埃政府之为劳动者自己的政府,在劳工群众之心中,这层意义一天比一天明了。列宁末后的几句话,埋在热烈的掌声中。”

在苏俄几个月的实地考察,使瞿秋白深刻认识到布尔什维克在领导苏俄人民摆脱贫困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智大勇,从而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1922年2月,由张太雷介绍,瞿秋白在苏俄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完成了由激进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同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共产国际在彼得堡(后移到莫斯科)举行第四次代表大会,列宁在这次大会上做了报告。瞿秋白作为“俄国通”陪同陈独秀等共产党人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并为陈独秀做翻译。他及时将列宁在大会上的报告和其他重要文件译成中文,寄回国内。

瞿秋白在苏俄考察期间,聆听了列宁的演说,亲眼看到苏维埃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使他坚信,只有走列宁指引的道路,被压迫民族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1923年1月,瞿秋白回到北京,后在广州担任党中央理论刊物《新青年》季刊的主编工作,随后参加到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当中。(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刘作奎 )


 


Copyright 2004 cccpis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全体对苏联有好感的人